来源:雪球App,作者: 邻山03,(https://xueqiu.com/3078892127/187332015)
1、什么是黑马和白马?
最近几年开始冒出了黑马基金和白马基金两个概念词,黑马顾名思义就是原先默默无闻,但是一战成名,最近几年的黑马基金层出不穷,比如私募多头里的汐泰,弘尚,丹羿,今年冒出来的钦沐(预感今年要拿雪球私募榜冠军#雪球私募上新了# );公募里这些年也冒出了西部利得盛丰衍,恒越高楠,兴全乔迁,富国孙彬等大批业绩卓越的年轻基金经理。换成股票来说黑马基金如同通策医疗,阳光电源
白马简单来讲,就是业绩长期稳定,排名前列的明星基金经理。比如早期一些的基金里的光明顶-陈光明,睿远傅鹏博,富国朱少醒,中生代中的易方达张坤,兴全谢治宇,中欧周兴波,银华李晓星等等;私募则有淡水泉,景林等知名机构。换成股票来说白马基金经理如同招商银行,贵州茅台等公司,业绩稳定,行情好时也能大象起舞
2、两者近两年业绩对比
看我文章的朋友应该能发现我的实盘基金中黑马的比例远高于白马,为什么我更倾向黑马,而非白马呢?那接下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异,并且主观的判断一下两者差异的原因
我提取了少量样本,看看过去两年多黑马私募与白马私募的收益回撤对比
再看看过去两年多黑马公募与白马公募的收益回撤对比
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近两三年来已经跑出来的黑马在收益上显著跑赢了知名白马,但是从回撤来说两者区别并不大,甚至黑马的回撤还更低。
3、差异原因分析
以上是来自网络流传的一张基金经理年限与回报的二象限图,可以发现从业时间较久的基金经理回报相对年限在5-8年期间的基金经理要稍微低一些
二鸟老师 @二鸟说 最近发了篇文章,里面也提到他看待黑马与白马的问题,他的这个图我觉得形容的特别到位,我自己的理解是通常研究员时是C阶段(超额10%左右)前期,不少研究员通过公司的晋升机制成为了基金经理或者投资助理,开始实盘管理部分资金,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这里面慢慢的有部分人员会从C阶段走到A阶段(15%左右)。由于培养一个基金经理并不容易,跑到A阶段的基金经理新星会开始获得公司大量的支持,比如内部的投研,也比如外部的宣传,明星效应会导致他们的持仓被市场充分重视,其持仓股会被不少投资者抄作业,从而进一步推高阿尔法。这个时候他们中会有部分人从A阶段慢慢的跑到D,通常来说长期25%的超额基本就是D的天花板。随着后续管理规模的增长,投资思维的固化,年龄增大导致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下降,拼搏的动力下滑,兼职了公司管理岗位等等诸多因素,走到D阶段的头部基金经理们会面临超额收益的衰减,逐渐走到B阶段
这里有个很残忍的现实是,一大半的研究员走不到C,一大半的年轻基金也走不到A,能走到D的人凤毛麟角,所以,走到A就买入,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二鸟老师的图,我觉得D到B的曲线划的过陡,存留在D阶段的时间也较短,我自己心中的黑马是A到D的下半阶段
4、个人对黑马与白马的偏好
我自己对于黑马vs白马的理解是:黑马有机会带来更高的超额,中途的回撤也相对可控(运用杠杆集中投资少数个股,取得短期爆炸收益的基金不在我的黑马名单中),黑马虽然好,但是也会遇到两个严峻的问题
1、黑马业绩持续优秀就会慢慢变成白马,毕竟成为白马是这批黑马基金未来最好的归宿
2、中途随着公司变化,人员自身原因等等,黑马可能变成黑天鹅。所以黑马的不确定性比较高。
白马虽然业绩来说不如黑马,但是胜在其确定性,一个十年业绩优秀的人,突然超额变负的概率还是极低的。我自己刚30岁出头,肯定还是希望财富更快的增长,所以我愿意损失一些确定性博取高超额。如果财富已经稳定,对于基金预期回报在15%左右的朋友,我会建议更多的仓位放在白马里(但是考虑一下20%的费后收益,我个人认为白马私募不如选择公募谢治宇)
我的持仓最近减持了部分谢治宇,清仓了王崇,曲扬。不是觉得他们的超额已经到顶,而是想减少我自己的白马仓位,增加我的黑马仓位
5、如何寻找黑马?
我自己也在摸索,有几个大致的方向
1、大平台里刚刚暂露头角的年轻新人,将他们列入观察名单,持续跟踪,这段期间主要不是看他们的绝对收益,更要看回撤控制,因为年轻人犯错的概率较大,后果也比较严重。这个方法是我自己觉得最有效的办法,易方达能培养出张坤肖楠冯波等一大批顶级管理人,这充分说明这家公司有很深的底蕴,那么他们培养出下一个张坤的概率就非常高。同样,培养了董承非(老)、谢治宇(中)、乔迁(新)三代顶级管理的兴全,培养出下一个的概率也很高。这段写完发现这很像足球俱乐部,豪门球队有当打之年的球星,但是他们依旧会投入大量的钱财物力为下一代布局,所以,寒门难出贵子,放在足球俱乐部和基金公司都恰当
2、新创业,新入职的知名基金经理,这些基金经理其实原本就是白马级,比如晓峰加入高毅前就在公募有了非常不错的业绩,也亲自管理过社保,加入新的平台给他短期内释放了规模的压力,仓位和投资决策更加自由也能帮助他发挥更大的空间;又比如泓德邬传雁,曾在阳光保险从业近20年的大佬,加入公募后管理规模很低,发挥空间也远大于在保险。这两位算是因为外在因素从白马变回了”黑马“;大家可能会说,都是说的过去了的,没啥新东西,那么在这里我觉得朱雀梁跃军会是下一个潜力,与前者不同,他是私募转公募(整个公司私转公),作为和淡水泉同期的老牌白马私募掌舵人,目前他们的规模并不高,转公募后也大量新增了投研团队,过去一年的业绩也可圈可点,对于这家公司我自己是比较看好的
3、来自草根的高手,这一类寻找起来真的很难,这个市场上确实有非常有天赋的投资人,有些是对估值有天赋,有些是对趋势交易有天赋,有些是对行业轮动有天赋。这个模块我前期了解的很少,除了 @茅台03 外别的都不屑一顾,最近看到新思哲的费后(月度提取carry)10年10倍让我震撼, @磐耀资产辜若飞 的净值让我惊掉下巴,早几年不对希瓦看好的我已经脸被打的啪啪疼,所以后续这个方向我会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
----------------------------------------------------------------------------------------------------
今天还有幸和 @linjia510 交流了一下规模对管理人的影响,我觉着对于规模是否会有负面影响,主要有三点
1持仓风格: 基金偏好的行业,比如消费,科技,金融这种板块天然的就可以容纳比较大的资金,那么有这类行业风格属性的基金经理规模大一些也可以正常运作。如果基金是全行业投资,那其策略容量就可以更大
2:交易风格:我们去做净值归因时会看基金的业绩有多少来自于交易,直观的指标比如换手率,有些轮动能力或者说t0能力很强的基金经理,规模大了后在这一块的贡献会变低。比如希瓦t0策略现在应该微乎其微了。
3:投研支持:这个看股票池的广度和深度,其实不少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研究深度很好,但是广度不够,通常20-30个个股是比较不错的广度了。如果这投研团队不能帮助他快速提升广度,那么他的规模制约就非常明显,比如张骏,以前业绩非常好,19年规模爆炸增长后业绩半年都是和沪深300持平。他的深度股票池大概20个,而且基本都是200亿左右市值的票,当他20亿规模时可以轻松应对,突然200亿时就根本下不去手
---------------------------------------------------------------------------------------------------
周末的一点思考,想到什么随手就写了,文章可能很多内容想的不周到,对管理人的点评可能也不够客观,甚至是胡说八道,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有误的地方我及时修改~
#基金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