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新闻
 
  热门信息
 
· 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座谈会...
· 政府工作报告放大招:提高博士生助...
· 关于做好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研究生...
· 我国首设中医专业学位 分为博士硕士...
· 2015年博士生招生又一次敲开考博痛...
· "本硕博一体化"促进青海民族大学良...
· 广东省高校将试点博士学位授权点动...
· 2014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录取工...
· 2014年河北省博士生网上报名明日起...
· 中国博士改革加深 “申请-审核”制...
  推荐信息
 
· 关于做好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研究生...
· 中国优秀博士生培养之路任重道远
· 中国首批博士在华东师范大学再相聚
· 中央赴滇博士团走进云南师范大学
· 论文答辩花费过万 博导呼吁减轻博士...
· 四大难点困扰中国优秀博士培养之路
· 中国两大高校成美博士生“培养基地...
· 2013高等院校博士生入学考试已开始
· 博士毕业选择博士后进站的好处
· 我国博士学位论文免费公开数字出版...
博士新闻
 
2015年博士生招生又一次敲开考博痛点
来源:中国在职博士招生网 时间:2014-12-15

  岁末的考试“迎来送往”,“送”走了国考,又“迎”来了考博报名季。

  “最近博导们见面寒暄没几句,就扯到了博士生招生指标上来。有的学科规定三年只能招两人;有的人说,我们学院规定谁有钱谁招……”国内某“211工程”高校博导王帆口中的招生就像是一场拳击赛,有趣的是选手还未上场,裁判就先争得焦头烂额。

  然而,就在博导为指标紧张犯愁的同时,中国还没有摘掉博士生产大国的“帽子”,尤其是1999年至2002年间,中国博士数量迅速蹿升至世界前列。2012年中国在校博士近30万人,毕业人数近6万名,毫无悬念第5年博士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13年博士生招生数量达到7万多人,相比较上年增幅为2.6%,仍然是人们印象中“需要控制”的数字。

  一面是资源紧张,一面是总量过大,结构性失衡原因何在?

 

  千头万绪的指标之争

  博士生招生指标的存在,给导师和考生带来一系列麻烦。

  如果学科里有8个博导,今年只给了4个指标,导师们就会很紧张。有学生联系了其中5个导师,而另外3个导师没有,这5个导师是否要答应学生报考,“连他们自己也吃不准”。

  “这种情况导师们要进行内部商量,甚至把学生的情况摆出来、排一排,看哪个人报考决心较大,哪个人只是随便问问。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说白了,就是猜。”王帆说,如果导师没给学生明确的答复,学生也不敢贸然报考。一来二去,就有可能出现4个指标中浪费2个的情况,从原来的“供不应求”变成 “供过于求”。

  而这还只是考博前的第一关。如果上线的人数多,出现一名导师门下报了两三人,在“原则上招一人、实际不超过两人”的默契约束下,师生们还要面临取舍的煎熬。

  当然,也有变通的办法。国内某“985工程”高校博士生张敏表示,“大老板”的课题人手不够,可以向学校多申请指标,“多招一名学生,导师要交给学校2万元,再多招一名则要上交4万元”。另外,没有课题或课题经费不足的博导,可能会空出一两个指标,通过协调“大老板”能“借”来一些指标。

  在“一刀切”的指标分配体系下,这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但事实上,博士生招生指标带来的争端,远比上述复杂。

  作为一名同样被指标之争困扰的博导,暨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马宏伟指出了争端的三个层面。

  首先是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博士生招生指标上存在差异。地方高校在全国博士点授权高校中所占比例为66.02%,有些学科已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但博士生招生指标仅为20%左右,较之部属高校的指标分配,显然存在结构性的不合理。

  学校内部学科之间还面临着博士生指标之争。学科之间的指标分配会产生各种量化计算公式,各学校将量化计算方法作为学科间宏观调整的指挥棒,这又会涉及到公式中的各项权重的确定,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争议。

  第三是学科内部导师之间的博士生指标之争。由于博导人数多于博士生招生指标人数,如何能让大家满意,就成了每个学科每年最头痛的事情。“要考虑实际需求、生源、科研项目、资历、历届招生的情况,甚至还要顾及教授的面子……所以,出现斯文扫地的情况也属必然。”马宏伟说。

 

  谁能率先取消招生限额

  博士生招生指标之争的一个表现,是博士生导师人数与博士生招生指标的倒挂。中国在职博士招生网了解到,不仅仅是地方高校的博士生招生数受限制,部分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博导招生数也是异常紧张,甚至平均下来一年不到一人。

  博士生招生设指标限制是中国特有的做法,是上世纪确立的一项教育管理宏观调控措施。但是,“同比美国、英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知名高校,类似院系、导师之间争夺博士生招生名额的问题并不存在”。 曾对此做过研究的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锋亮表示,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层层放权,只要导师有课题需要、经费支持,就可以招收博士生,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招生指标。

  既然指标控制导致“有条件招人的博导名额不足,没条件招人的博导名额过剩”,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呼吁取消指标这项限制。但在李锋亮看来,目前并不适宜取消博士生招生招标“一刀切”的做法。

  之所以境外高校没有博士生招生限额,是因为境外高校把招博士的“非学术”动力斩断了。换句话说,博士并不是资源。而在中国的博士生招生中,很多带有中国国情色彩的问题并没有理顺。比如,一些体制内的单位中,个人的晋升与福利是和博士学位挂钩的,因此在这些单位工作的人会通过自己的各种便利为导师带来课题经费,进而换取读博士的机会。一些教授会珍惜个人声誉,不会因课题、经费的关系,随意招收不合适攻读博士学位的人,但并不能排除一部分教授会被利益、关系诱惑,去招收这样的学生。“单纯地依靠项目经费、个人声誉,而没有‘一刀切’的做法,容易导致腐败行为在学术圈流行。”

  在这一问题上,李锋亮的建议是,给高水平大学更多博士生招生自主权,包括规模、限额等。“因为有声誉的博导往往更加重视声誉的维护,不轻易在利益面前折腰,加上高水平大学有导师团队把关,更加具备向国外的博士培养教育管理制度靠拢的条件。”

 

  “博导”能否淡出高校

  贸然取消博士生招生指标易诱发腐败,人们自然将目光投注到同是中国特色产物的“博导”称号上来。尽管博导遴选制度在20年前对引导产生高水平师资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历史局限性。

  “造成争抢博士生招生指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博导没有退出机制,一旦做上博导,不到退休不可能取消称号,而为了事业发展又不能不进行新的遴选。”马宏伟说。

  实际上,针对博导终身制,中国的高校也多有探索。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陆续取消博导终身制。清华大学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探索博士生导师评聘制度的改革,新的制度规定副高职称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也具有指导、招收博士生的资格。

  而这些还只是最表层的问题。把20年积累的博导做法一口气取消,对于国外回来的学者影响不大,因为国外本身就没有博导一说,然而有些老先生在临退休之际被取消象征学术水平标识的博导称号,心理上通常会难以接受。考虑到情感等各方面因素,学校领导一般不敢贸然取消博导,只能在长期的改革中一点一滴改变。

金融学博士|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会计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心里学博士|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医学博士|其它博士

 

 

关于我们 – 网站广告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中国在职博士招生网地图

Copyright(c) 2010-2012   www.hz-elecscale.com     文博网版权所有

感谢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支持  京ICP备12009768号-1